2025中國冷凍冷藏產業三大趨勢:數字化平臺重構生態、全鏈條多元擴張與全球化布局升級
一、數字化平臺重構產業生態
價格同質化與單點盈利模式難以為繼,頭部企業正以“平臺化”破局,目標從“賣設備”轉向“運營生態”。
1. 產業互聯網標桿
- 蘇州新亞“藍河冷鏈產業平臺”:以IoT+SaaS打通設備制造、能源管理、運維服務、金融保險全鏈路,已接入3.2萬臺冷機,平均幫客戶降18%能耗、縮短30%故障停機時間。
- 程圣科技“冷焰APP”:28個模塊覆蓋銷售、進銷存、遠程監控、售后派單,配套大數據分析中臺,2025年Q2月活企業數突破6500家,成為垂直領域替代通用OA的首選。
- “制冷驛站”微信小程序:累計GMV 21億元,技術問答庫10萬條,為中小商家提供“線上+線下”一體化流量入口。
2. 平臺發展警示(強華信息觀點)
流量、供應鏈、質量、物流四大核心要素缺一不可;缺少其中一環,平臺易陷入“規模不經濟”陷阱。
二、業務邊界擴張:從單品到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
市場競爭與客戶端“一站式”需求雙重倒逼,企業沿“橫向并購”與“縱向延伸”兩條路徑展開多元化。
1. 橫向并購:快速補全產品線
- 尼得科電控(青島)2024年收購常州賽科100%股權,由“電機+電控”一步跨入渦旋壓縮機,形成冷鏈核心零部件閉環。
- 海銘博由海鮮機延伸至冷庫一體機,整合壓縮機組、冷風機、電控箱,提供設計-生產-安裝總包,2024年相關業務占比提升至42%,毛利率提高6個百分點。
2. 縱向延伸:全生命周期服務
“設計+建設+運維+節能改造”模式成為新簽單主流,合同能源管理(EMC)與設備租賃占比逐年提升,客戶粘性顯著增強。
三、出海模式升級:從“產品出海”到“能力出海”
國內存量市場紅海化,2025年行業開啟“3.0全球化”——“展會+線上+海外產能”三位一體。
1. 展會與生態對接
- 2025 SEA-CACFPE(印尼雅加達):強華信息組織買家巡館、冷庫考察、專項對接會,現場達成意向訂單約1.8億美元。
- 印尼農村便利店集團簽署MOU,明確2026-2028年每年采購中國冷柜3萬臺,并赴長沙冷博會繼續對接。
2. 線上輕騎兵
跨境電商(阿里國際站、Made-in-China)成為中小冷柜、室外機組企業出海標配,部分企業海外線上銷售額年均增長40%+。
3. 產能與研發布局
- 三花集團:墨西哥工業園二期2025年動工,形成4000萬套電子膨脹閥、1000萬套換熱器年產能,覆蓋美洲關稅區。
- 冷庫板、兩器、冷凝機組企業集群式落戶阿聯酋、埃及、摩洛哥,利用當地關稅優惠輻射中東與非洲市場。
四、風險與建議
1. 合規風險:海外能效、環保、安全標準差異大,建議提前導入UL、CE、GCC認證。
2. 供應鏈風險:紅海、巴拿馬運河運費波動,需建立“中國+東南亞+中東”多節點庫存。
3. 匯率風險:采用跨境人民幣結算+遠期鎖匯雙保險。
4. 人才風險:全球化運營急需“外語+技術+國際貿易”復合型人才,建議企業與高校共建“冷鏈國際訂單班”。
結論
2025-2027年,中國冷凍冷藏產業將同時演繹“數字化重構、多元化擴張、全球化布局”三重奏。抓住平臺化生態、全生命周期服務與海外本土化產能三大支點,企業才能在新周期中贏得定價權與持續增長動能。
免責聲明:本平臺部分內容轉自網絡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;若有不宜之處,請聯系我們,并提供相關證明,本平臺將及時處理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需保留本平臺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